來源: 原創 時間:2023-03-27
3月24日,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在京召開海上風電政策研討會。本次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舉行,由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張達主持。
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教授,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時璟麗研究員,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李瓊慧所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產業研究部于貴勇主任,三峽集團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董秀芬首席專業師,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海波副總裁,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副主任、三峽集團國際清潔能源研究室主任黃俊靈博士等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張希良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發展海上風電有助于清潔能源轉型,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張希良介紹到,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課題組利用模型對海上風電中遠期發展進行了量化研究,召開此次研討會是希望請業內專家為中心的研究“把脈”,以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密切結合,為海上風電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博士后曲洋和張鴻宇介紹了我國電力行業低碳轉型路徑與海上風電發展研究,展示了課題組對海上風電影響因素、存在問題以及發展規劃等方面的初步分析結果。
與會專家就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世界主要國家海上風電發展趨勢、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存在的挑戰和推動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的政策建議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對課題組的模型分析結果和報告提綱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董秀芬首席專業師建議,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的研究可從沿海省份碳排放強度出發,分析能源轉型目標下海上風電在各沿海省份的角色定位和發展規劃。董秀芬強調,發展海上風電有重要的外溢效應,陸上風電技術極大受益于海上風電技術的進步,風電設備出口也將助益全球碳減排的發展。董秀芬認為,未來海上風電應轉變為大基地、規模化的開發模式,統籌規劃登陸點,節約使用海域資源。時璟麗研究員表示,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快,目前近海風電已經實現平價上網,但深遠海風電還存在較大挑戰,應重視對商業開發模式和綜合利用模式的探索。李瓊慧所長分析了未來風電和光電的發展潛力以及電力行業提前達峰問題。李瓊慧認為,2030年前海上風電消納應該以上岸為主,其中接網工程成本的疏導應是政策機制層面重點考慮的問題。于貴勇主任提出了海上風電應注意規劃布局登陸點,考慮多家企業聯合建設高壓直流送風電上岸。于貴勇指出,2050年我國海上風電實現10億千瓦裝機是可能的,政府支持可以獎勵技術創新為主。王海波副總裁指出,當前新能源發展的主要瓶頸是調峰和輸電問題,未來海上風電發展可圍繞海上能源島做海上產業園。王海波也指出,近幾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速度過快,存在質量風險,應出臺專門的技術標準和認證體系。黃俊靈主任介紹了三峽集團海上風電發展思路,建議政府盡快出臺海上風電大基地建設規劃,并表示三峽集團作為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鏈鏈長愿意在創新鏈和產業鏈方面與上下游的企業和科研院所一起研究和創新,推動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和我國以及全球的清潔能源轉型。
張希良教授在總結中表示,與會專家的討論和建議對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的課題研究幫助很大,課題組將根據專家的建議進一步梳理研究著力點,使研究從全國視角、以服務國家碳中和為目標,從整個能源系統、區域低碳轉型、產業高質量發展、國際競爭力等角度綜合分析問題。董秀芬首席專業師表示,很高興在此次研討會上與大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期待三峽集團和清華大學攜手推動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