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原創 時間:2023-05-10
導 讀
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央行等部門針對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密集發聲,業內認為這是重啟CCER市場的信號,并期盼CCER重啟后能與全國碳市場一同推動企業減排,服務“雙碳”目標的實現。圍繞自愿碳市場與強制碳市場關系及如何共同助力企業減排等話題,綠色金融60人論壇(GF60)專訪了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三峽集團”)國際清潔能源研究室主任、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副主任黃俊靈。
圖: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國際清潔能源研究室主任、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副主任黃俊靈
CCER市場重啟
企業期待激勵規則明確
本月初,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的函》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今年2月,央行行長易綱表示支持北京綠色交易所發展CCER交易。
針對今年以來CCER可能重啟的相關信息密集出現,黃俊靈認為,在全國碳市場正式運營一年多的當下,重啟CCER市場讓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形成呼應與聯動,各自納入不同的行業企業及項目、發揮差異性功能,共同推動企業減排促進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黃俊靈介紹,三峽集團的火電資產參與了全國碳市場,新能源業務板塊曾經參與過暫停之前的CCER市場。“強制碳市場和自愿碳市場都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很重要的政策工具,能夠引導企業在市場機制的激勵下降碳減排,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他稱。
對于可能即將重啟的CCER市場,黃俊靈認為企業最關心的是要明確什么樣的項目能夠被納入自愿減排的激勵之中,這很大程度會影響企業轉型和投資決策。
“三峽集團是中國領先的清潔能源集團,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約96%。三峽集團擁有一部分火電資產,履約時可以使用部分CCER進行抵扣。一方面我們希望CCER能夠盡快重啟,另一方面更希望監管層能夠有細致且明確的規定,為集團的低碳轉型和布局新一輪投資提供參考。這不僅僅是三峽集團一家企業的想法,也是整個行業乃至有相關業務關聯的行業企業的期待。”黃俊靈稱,“以電力行業為例,近年來行業內諸多企業都在探索和布局新技術,如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這些新技術未來能否納入到CCER市場,相應地讓有技術創新優勢的企業能夠獲得額外的收益,是行業企業做出抉擇的重要影響因素。”
最近生態環境部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方法學領域包括能源產業、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業等,其中“碳捕獲和CO2在地質層中的儲存”等新減排技術也被納入到方法學范疇內,具備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編制技術條件的相關企事業單位等均可提出方法學建議。業內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的具有碳減排效應的新技術、新工藝申報CCER,從而獲取額外的資金支持。
CCER既要與全國碳市場聯動
又應保持獨立性
生態環境部2021年10月發布的《關于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清繳工作的通知》明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期,控排企業可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額清繳。根據規定,用于配額清繳抵消的CCER,抵消比例不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
對此,黃俊靈認為,CCER市場重啟之后,控排企業可使用一定的CCER進行抵消,這說明二者將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聯動,對碳價也會構成一定的影響。“不過從監管和現實角度看,CCER市場保持相對獨立性十分重要,與全國碳市場的聯通不會在短時間內徹底放開,未來兩個市場需要在政策的指導和設計下有序發展,共同服務‘雙碳’目標的實現。”他稱。
針對全國碳市場運行一年多以來面臨交易不活躍等問題及未來如何改善,黃俊靈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納入更多的行業企業。首批納入全國碳排放配額管理的是發電企業,據國家部署,“十四五”期間將逐步推動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八大行業有序納入碳市場。今年3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就公布了2023年度北京市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企業14家、其他行業企業8家。未來,全國需要繼續擴容,讓更多行業企業乃至非控排企業進入碳市場,更好發揮碳市場這一促減排政策工具的作用。
二是保障配額發放的公平。公開信息顯示,現階段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的2162家發電廠,接近全國一半的碳排放量。黃俊靈稱,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配額的確定與發放就成為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彼時,行業與行業之間、行業內各企業之間配額發放的公平性十分重要。
三是把握碳排放配額總量控制。“我國之所以選擇碳市場而非碳稅,因為碳稅體現出碳的價格是明確的,但總量不明確;而碳市場的碳價不明確,總量是明確的。”黃俊靈稱,“目前碳配額總量是相對盈余的,隨著CCER市場的重啟,對碳排放配額總量的控制更顯重要,務必體現出助力企業長期減排,最終實現‘雙碳’目標的效果。”
消息來源:綠色金融60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