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原創 時間:2023-05-12
5月上旬,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代表團赴德國、挪威開展交流訪問。研究所所長、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主任張希良教授一行應邀出席多場國際會議,與來自歐美等國的氣候領域專家深入探討了應對氣候變化及推進相關國際合作等議題。
5月4日~5日,研究所代表團應邀出席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聯合舉辦的“工業脫碳分析、基準和行動(INDABA)伙伴關系啟動會:鋼鐵行業脫碳”,與相關專家及企業代表討論了全球工業減排進展等內容。張希良教授致辭指出,目前,中國鋼鐵部門排放占比較高,為實現“雙碳”目標,應持續推動鋼鐵部門碳減排。此外,歐盟日前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將對進口的水泥、鋁、化肥、鋼鐵等產品征收碳關稅,中歐應就此進行更多的溝通對話,并推動相關減排標準的國際對接。研究所副教授、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副主任張達做了題為《中國鋼鐵行業減排進展以及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作用》的報告。
參觀德國鋼鐵企業
會后,代表團成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榮休教授Henry Jacoby、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Valerie Karplus等召開座談會,探討中美高校氣候領域合作新模式。2011年,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正式啟動“中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合作研究項目,Karplus教授為項目主任,張希良教授和Jacoby教授為聯合發起人。該項目構建了中國能源經濟模型系統,并利用該模型系統對中國低碳能源經濟轉型的路徑和政策進行了模擬評估,為我國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制定提供了科學支撐。2015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出席中美大學校長論壇并作主題演講時,曾把這一項目作為清華大學同美國大學合作的典型案例加以介紹。此次,雙方交流了該合作項目的未來發展前景。
座談交流合影(從左到右依次為王心昊、Paul Kishimoto、張希良、Henry Jacoby、Valerie Karplus、張達、曲晨菲)
5月7日~9日,張達副教授受邀參加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中國復旦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聯合主辦的“氣候、環境與中美關系研討會”。張達副教授在“中美利益相關方及氣候決策制定”和“技術政策和氣候”專題討論環節作為引導發言人就中國氣候政策和中美氣候變化技術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分享。
參會代表合影
5月8日~9日,代表團部分成員參加了歐洲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第11屆曼海姆能源與環境會議”。博士生曲晨菲做了題為《中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一般均衡評估》的報告,向歐美學者介紹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碳市場的建設,相關結論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張爽在主旨報告中重點引用。博士生王心昊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C)—德國科學基金會(DFG)支持的中德中心合作項目“電力行業脫碳政策和市場設計”的最新研究進展,與項目聯合負責人、歐洲經濟研究所環境經濟部主任、海德堡大學教授Sebastian Rausch進行了交流。
曲晨菲介紹中國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