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原創 時間:2022-01-25
近日,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主任張希良教授等人在《管理世界》發表題為《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經濟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的文章。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采取了一系列行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當前迫切需要識別能源經濟系統的轉型路徑、評估轉型所需政策干預力度。
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全球可計算一般均衡能源經濟模型——中國—全球能源模型(C-GEM)進行情景模擬分析,并利用3個自下而上的技術模型分別對電力、交通和建筑三大重點排放部門的能源消費、成本和技術選擇情況進行校核驗證。
研究表明,為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并盡可能實現1.5℃的目標,我國能源相關碳排放應在“十五五”中期 達峰,峰值約為 105 億噸 CO2,2050年排放應相比峰值下降約75%,并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中和將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并行不悖,2030年和2050年我國人均GDP將分別超過2萬美元和3萬美元。
我國應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于 2030 年進入平臺期,2060年單位GDP能源消費相比 2020年下降75%以上。碳達峰前,能效提升將為碳減排做出主要貢獻。我國也應持續推進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系統轉型,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 80%以上。我國還應大力推進電氣化和電力系統深度脫碳。CCUS技術和碳移除技術的發展對于降低我國碳中和最后階段的成本至關重要。在實現碳中和的全過程中,碳定價機制將發揮關鍵作用,為低碳和零碳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效激勵。
在目前文獻中,尚缺乏對中國碳中和路徑的科學認識,也缺少對中國碳中和轉型成本和政策力度的評估。本研究的重要創新和貢獻在于發展了中國碳中和路徑分析工具,將能源轉型、經濟轉型和政策干預分析有機結合,對中國碳中和的關鍵技術路線和碳價水平進行了綜合評估,為中國碳中和技術路線圖的形成和碳定價機制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相關文章信息:
張希良、黃曉丹、張達、耿涌、田立新、范英、陳文穎:《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經濟轉型路徑與政策研究》,2022年第1期,第35~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