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原創 時間:2022-03-15
3月15日,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研究中心兩位副主任張達、黃俊靈在《中國日報》發表題為Decarbonizing, the Chinese way(《中國脫碳之路》)的署名文章。文章提出應利用國有企業優勢,助力全國碳市場穩步發展。
2020年9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開市。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向“雙碳”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文章指出,立足于我國國情,全國碳市場的突出特點之一是最初只覆蓋了火力發電部門。我國火電部門每年排放約45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40%。我國電力行業的市場主體是國有企業,且發電量占比超過70%,僅五大發電集團就擁有了超過一半的燃煤發電容量。因此,全國碳市場的初期建設應充分調動國有企業優勢。
具體而言,文章從標準體系建立、長期投資規劃、低碳技術研發和新商業機會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論述了國有企業與全國碳市場如何相互促進、攜手向前。
首先,國有企業能夠建立相對更加嚴格的碳排放報告和配額履約的合規標準,有助于支持全國碳市場建立準確報告和披露碳排放數據的標準體系,形成及時、足額履約的市場規范,為市場健康運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全國碳市場提供碳價信號的條件下,國有企業有能力規劃對于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非常關鍵的長期投資方案。以三峽工程為例,其涉及了巨額的初始投資和多年的建設周期,但在建成之后,三峽工程已經顯現出長期盈利能力,并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三峽工程完工后,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成功地復制了這一模式,又建造了四個千萬千瓦級的水電站。同樣地,國有企業在建設核電項目、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長距離輸電通道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對于中國實現“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的目標至關重要。
另外,全國碳市場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激勵低碳技術的研發。國有企業一直是中國創新生態的重要參與者,許多中央企業已經建立了科研機構,以加快新型低碳技術的開發和部署,支持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
最后,國有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全國碳市場創造的新商業機會促進共同富裕。例如,抵消市場將會帶來對自愿減排信用的大量新增需求。這些自愿減排信用在中國被稱為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作者預計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將在未來成為CCER的主要供應來源,大幅提升林業部門的價值。由于中國大部分林地都是國有或集體所有,國有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將帶動這一增值為全社會共享。
作者強調,與西方經濟體中運行的碳市場不同,中國的全國碳市場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于市場的碳定價政策。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支柱,能夠推動全國碳市場穩步向前發展。
原文:Decarbonizing, the Chines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