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清華大學3E研究所 時間:2021-12-22
近日,第六屆中日韓碳定價機制研討會順利召開。
碳定價機制是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市場機制。中國、日本、韓國均實施了碳交易體系,為交流分享碳定價機制經驗,謀求中日韓三國碳定價合作,互相借鑒共同發展,由三國輪流舉辦“中日韓碳定價機制研討會”。
今年研討會由日本地球環境戰略研究機關聯合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韓國溫室氣體綜合信息中心共同主辦,指導單位為中國生態環境部、日本環境省及韓國環境部。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舉行,邀請到中日韓碳市場主管部門官員及領域內專家學者30余人參會。
本次會議分為“信息分享”“未來國際碳市場”“解決私營部門碳定價問題的氣候行動”“三國未來合作方向”等部分。
與會專家就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及碳中和政策、碳定價策略及未來實施面臨的挑戰、COP26針對《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談判結果、國際碳抵消對未來各國實現NDC的作用、國際碳市場建設面臨的障礙和挑戰、各國私營部門氣候行動信息公開、企業實施碳定價面臨的障礙和挑戰,以及東北亞商業活動的經驗教訓和未來展望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
專家在發言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處長劉峰在報告中表示,碳市場是基于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它以配額價格(簡稱碳價)為信號。中國高度重視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化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落實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及NDC目標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
劉峰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周劍簡述了市場機制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碳中和方面的作用。他指出,相關部門可發展低碳能源示范項目,建立適合奧運的跨區域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并形成一體化框架;建設超低能耗示范項目;奧運相關交通運輸基本采用清潔能源車輛;推進林業固碳項目并建立奧運會低碳管理核算準則等。
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于鳳菊介紹了北京市碳交易試點市場進展等情況。她表示,建立了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形成了“1+1+N”的政策法規體系,以科學的配額分配機制、嚴謹的第三方核查制度、靈活的抵消機制、規范公開的市場操作和嚴格的執法確保了市場規范運行。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濱會議總結時表示,研討會為期一天,三方官員和學者交流深入、富有成效,也希望將研討會進一步擴展為“中日韓+”模式,同時期待明年能夠“面對面”參加中方承辦的第七屆研討會。
劉濱
此外,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副處長張麗欣,北京中碳創投研究院院長唐進,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王宇、顧阿倫等人也出席了會議。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始創于1980年,以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依托,是清華大學校級跨學科研究機構、中國高校中最早開展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系統分析的研究單位、中國高校中最早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所屬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
部分參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