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原創 時間:2022-11-09
埃及沙姆沙伊赫時間11月8日上午,由國務院參事室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低碳經濟轉型——創新與行動”主題邊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中國角”舉行。
本次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來自政府部門、高校、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等機構的代表和專家,探討了“雙碳”目標下中國低碳經濟轉型的創新與行動,宣傳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分享了中國減碳經驗,并進一步推動了國際合作與交流。會議由清華三峽氣候與低碳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教授主持。
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彥通在致辭中指出,綠色低碳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中國一直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重要的推動者和踐行者。本次邊會以低碳經濟轉型為主題,旨在研討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務實行動,交流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和經驗,希望與會專家暢所欲言,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在主題發言環節,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進行了題為“以健康驅動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演講,建議構建空氣污染—氣候變化—健康效應平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應急管理部原黨委委員鄭國光提出,應實現減緩氣候變化與適應氣候變化并重,促進低碳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美國塔夫茨大學氣候政策實驗室主任凱利·西姆斯·加拉格爾就海外綠色投資進行了演講。
張希良教授介紹了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所需的技術創新,提出能源結構優化、提高能效、電氣化、CCUS和碳移除技術等的創新將發揮重要作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講解了中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政策創新與行動。阿里巴巴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主席、阿里巴巴戰略規劃總裁陳龍分享了數字平臺創新如何促進低碳轉型。北京八中學生代表李卓然和張婧菲分別就“低碳世界,我們能做什么”和“源遠流長數千載,低碳協同護京城”進行了演講。
在圓桌討論環節,國際能源署(IEA)能源供應部負責人克里斯多夫·麥克格萊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毅、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李政、英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氣候倡導者西蒙·夏普、陳龍、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首席青年官何超欣,深入交流了中國低碳轉型能源技術創新和政策干預、氣候立法、能源安全和低碳轉型、低碳經濟、科技企業在低碳轉型中的作用及挑戰,以及青年在氣候變化中的角色等議題。張希良教授主持討論。
近日,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代表團一行六人應邀前往埃及沙姆沙伊赫參加COP27,其中段茂盛教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會。研究所共主辦兩場邊會,代表團成員應邀在生態環境部、科技部、國際能源署等單位主辦的邊會上做專題報告。
(顧阿倫、郭偲悅、馬海晶供圖)
延伸閱讀:
11月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開幕。本屆會議將在上屆會議成果的基礎上,就一系列應對氣候緊急情況至關重要的問題采取行動,包括緊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建設復原力和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影響,以及兌現為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行動提供資金的承諾,力求推動各國繼續團結一致,為實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的目標做出貢獻。